1. Learning Centers
  2. 科学进展
  3. 胜利为何会 "冲昏" 头脑?— Cell 文章解读背后奥秘!

胜利为何会 "冲昏" 头脑?— Cell 文章解读背后奥秘!

 
 
有没有发现?玩游戏时总有人好似被命运之神眷顾,开了挂般,一直赢!其实吧,赢的次数越多,下一场比赛获胜概率也会增加。快随小 M 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01
攻击性行为和赢家效应
 

越成功越成功?

是的,这涉及一种“赢家效应”。在动物行为研究中,赢家效应 (Winner effect),也称胜利者效应,是指在激烈的争斗中获胜可以提高未来赢得比赛的能力,也就是说,获胜经历会增加获胜概率。大量研究表明,赢家效应可能通过多种神经通路和生理机制来增强个体的攻击性行为[1][2]

图 1. 赢家效应示意图[1]
 
 知识链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攻击性行为 (Aggressive behaviour) 是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行为,指个体表现出攻击、侵略或敌对态度的行为[3]。  
天生的攻击性是由腹内侧下丘脑(Ventromedial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 VMH)控制的——也被称为“攻击”中心——它塑造了动物的社会行为和恐惧反应。
③ 腹内侧下丘脑的腹外侧部分 (The ventrolateral part of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vl) 是雄性攻击行为的重要区域。
④ 稳定棘:在重复获胜后一些棘持续时间很长。
⑤ AMPA/NMDA:AMPA 受体在蘑菇棘中含量丰富,在薄棘和丝状伪足棘中很少,NMDA 受体数量在棘中含量差不多,AMPA/NMDA 比率可以反映脊柱类型的组成。
⑥ CNO:一种人毒蕈碱设计受体 (DREADDs) 激动剂,可激活 DREADD 受体 hM3Dq 和 hM4Di,阻断表达 hM4Di 的细胞相邻之间的突触释放。
⑦ hM4Di-mCherry:一种化学遗传学技术,带有 mCherry 荧光蛋白标签的人源 M4 毒蕈碱型受体 (hM4Di),跟 CNO 结合后会抑制神经元。

 

Dayu Lin 一直在研究赢家效应背后的机制,2020 年,Dayu Lin 发现了获胜小鼠下丘脑中自发的兴奋性突触传递[3]。该研究表明,杏仁核后部 (Posterior amygdala, PA) 中表达雌激素受体 α (Esr1) 的细胞是下丘脑兴奋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雄性小鼠打斗的关键介质。特别是腹内侧下丘脑的腹外侧部分 (VMHvl) 投射的 PAEsr1+ 细胞在雄性间攻击时被激活并促进攻击。
近期, Dayu Lin 团队在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The multi-stage plasticity in the aggression circuit underlying the winner effect” 的新研究,发现在更长的连胜之后,全面的、更广泛的攻击性会出现,这涉及到突触可塑性的多重变化[4]

图 2. 反复获胜会增加攻击准备和获胜的可能性[4]

 

 
 
 
  【研究发现】
 
(1) 短期获胜经验导致小鼠对熟悉对手的攻击性行为提高,随着小鼠获胜经验的增加,其攻击性行为从短暂且特定的对手变得频繁且泛化。
(2) 这种行为变化由腹内侧下丘脑腹外侧部分 (VMHvl) 中的三个因果相关的可塑性事件支持,这是攻击性行为的关键节点。在获胜 10 天内,VMHvl 细胞经历了长距离兴奋性输入的单调增强、瞬时局部连接增强和延迟兴奋性增加。
(3) 通过光遗传学同时激活杏仁核后部 (PA) 终端和 VMHvl 细胞会增强 PA-VMHvl 通路并触发在重复获胜期间观察到的相同可塑性事件级联。
(4) 通过光遗传学阻断 PA-VMHvl 突触增强会消除所有获胜引起的可塑性。
 

 

 

02
攻击性是可塑的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居民-入侵者 (RI) 测试为实验小鼠提供经历 1 天、5 天和 10 天连续胜利的体验,并记录了重复获胜后小鼠攻击性行为的变化 (图 3A)。结果发现小鼠在获胜 1 天后攻击性短暂增加,攻击潜伏期显着缩短;获胜 5 天后,小鼠对熟悉对手的攻击持续时间达到最大值,获胜 10 天后攻击性增加稳定,攻击持续时间稳定增加 (图 3B-C)

图 3. 重复获胜后雄性小鼠攻击性行为的变化[4]

(A) BALB/c 雄性(熟悉对手)入侵者的 10 天 RI 测试。(B-C) 获胜体验为 0 天、1 天、5 天和 10 天的小鼠的攻击潜伏期 (B) 和攻击持续时间 (C)。

 

 
 
 Tips: 
居民-入侵者 (RI) 测试:将一只“非侵袭性”的 BALB/c 雄性小鼠引入 C57BJ/6 雄性小鼠的家笼中 10 分钟。如果常驻小鼠攻击入侵者,并且入侵者表现出逃跑和顺从的姿势,则认为常驻小鼠具有攻击性并获胜。

此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小鼠对不熟悉对手的攻击行为的变化 (图 4A)。结果发现 1 天获胜经验的小鼠攻击熟悉对手的速度明显更快,5 天和 10 天获胜小鼠以更短的延迟和更长的持续时间攻击不熟悉对手 (图 4B-D)。这表明小鼠从目标特异性到普遍侵略性增加的转变,并且在一周的隔离后,他们并没有摆脱好斗。换句话说,攻击性“成为了一种特征

图 4. 重复获胜后雄性小鼠对不熟悉对手的攻击性行为变化[4]

(A) 对 DBA/2NCrl 小鼠(不熟悉对手)入侵者的测试。(B) 在 RI 测试的第一天以及在 1 天、5 天和 10 天获胜后攻击熟悉的 BALB/c 小鼠和不熟悉的 DBA/2NCrl 小鼠入侵者的延迟。(C) 实验时间表。(D) 在 1 天、5 天和 10 天获胜后攻击 BALB/c 小鼠和 DBA/2NCrl 小鼠入侵者的攻击潜伏期、攻击持续时间、攻击次数。
 
03
赢家效应:突触可塑性机制
 

短期重复获胜后 VMHvlEsr1 细胞显示出自发兴奋性突触传递和树突棘的增加

鉴于表达雌激素受体 α 的 VMHvl (VMHvlEsr1) 细胞在产生攻击性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用膜片钳记录了 VMHvlEsr1 细胞在重复获胜和社交互动中的反应变化 (图 6A-6B)。结果发现,1 天和 5 天短暂获胜小鼠的 VMHvlEsr1 细胞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sEPSC) 频率 (图 6E 和 6H) 和树突棘密度 (主要是薄棘和丝状棘) 明显增加 (图 6L)。但 10 天获胜者的 sEPSC 频率和树突棘密度 (除蘑菇棘密度 (图 6P) 下降最少,头部体积增大,可容纳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降低到未获胜之前的水平。这些结果说明短期获胜后 m/sEPSC 频率增加可能是由于许多新出现的棘

图 5. VMHvlEsr1 细胞的突触传递和脊柱形态变化[4]

(A) VMHvlEsr1 细胞的切片记录和代表性组织学图像。(B) 实验时间表。(C) 具有不同获胜经验的小鼠中 VMHVlEsr1 细胞的 sEPSC 的频率。(D) 具有不同获胜经验的小鼠中 VMHVlEsr1 细胞的微型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 的频率。(E) 具有不同获胜经历的 VMHvlEsr1 细胞的总脊柱密度。(F) 具有不同获胜经历的 VMHvlEsr1 细胞的蘑菇棘的密度和头部体积。
 

重复获胜后 PA-VMHvl 突触连接增加

后杏仁核 (PA) 是下丘脑外兴奋性输入的主要来源,作用于下丘脑腹内侧 (VMHvl) 。为了研究瞬时棘与稳定棘的突触前伴侣,研究人员继续用膜片钳检测 PA-VMHvl 突触连接在重复获胜后的变化 (图 6A-C)。结果发现,光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oEPSC) 潜伏期在 1 天、5 天和 10 天获胜者中都很短 (3.5 ms),oEPSC 振幅持续升高 (图 6D),配对脉冲比 (PPR) 逐渐降低, NMDA 比值也逐步升高 (图 6D-M),这些数据证实了 PA 到 VMHvl 细胞的特异性突触连接在重复获胜后持续增强,与蘑菇棘的密度及头部体积增大有关

 

 

图 6. PA-VMHvl 通路在重复获胜上的单向增强[4]。 

(A) 病毒注射、记录位点和代表性组织学图像的示意图。(B) 实验时间表。(C)  记录原理图。(D) 来自具有不同获胜经历小鼠的 VMHvlEsr1 细胞的 oEPSC 的代表性痕迹、潜伏期和振幅。(E) 来自不同获胜经历小鼠的 VMHvlEsr1 细胞的 PPR。(F) 代表性的光诱发 AMPA 和 NMDA 电流和来自不同获胜经历小鼠的 VMHvlEsr1 细胞的 AMPA/NMDA 比率。

 

随后,研究人员在 VMHvlEsr1 细胞中表达 Cre 依赖性 hM4Di-mCherry,让小鼠接受 0、1、5 或 10 天的获胜,并在最后一次获胜后的第二天对表达 hM4Di-mCherry 的 VMHvlEsr1细胞进行膜片钳记录(图 7A-C)。结果发现,在处理 Clozapine-N-oxide (CNO) 之前,1 天和 5 天短暂获胜者中局部 VMHvl 细胞连接增强,表现为 sEPSC 频率升高;而处理 CNO 后,1 天和 5 天获胜者的 sEPSC 频率显着降低。此外,体外光遗传学检测也表明 1 天和 5 天获胜者中 VMHvl 连接出现短暂增加 (图 7D-H),表现为光诱发 qEPSC 的频率显着增加 (图 7P-R)。这些结果说明 mEPSC 和脊柱密度的瞬时增加是 VMHvl 内局部连接增加的重要原因

图 7. 重复获胜后 VMHvl 内连接的瞬时加强[4]

(A) 病毒注射、记录位置和代表性组织学图像。(B) 实验时间表。(C) 抑制和探测 VMHvl 内部连接的切片记录策略。(D-H)1 天 (D)、5 天 (E) 和 10 天(F) 获胜者在 10 μM CNO 灌注前后 sEPSC 的频率和振幅。(G) 用于光遗传学探测 VMHvl 连接的切片记录策略。(H) 在具有不同获胜经历的小鼠中,qEPSC 响应 VMHvlEsr1 激活的频率。
 
重复获胜后,VMHvlEsr1 细胞的内在生物物理特性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为了解开这一谜团,研究人员在具有不同获胜经历的小鼠中构建了 VMHvlEsr1 细胞的频率-电流 (F-I) 曲线 (图 8A)。结果显示,VMHvlEsr1 细胞在 5 天和 10 天获胜者中的最大放电频率增加静息膜电位 (RMP) 更去极化输入电阻增加 (仅 10 天获胜者) 和电流阈值 (Rheobase) 降低 (图 8B-E),最终导致 VMHvlEsr1 细胞表现出更高的兴奋性,特别是在长期获胜之后。

图 8. 重复获胜后 VMHvlEsr1 细胞兴奋能力增加[4]

(A) VMHvlEsr1 细胞在具有不同获胜经历的小鼠中的 F-I 曲线。(B-E) 在具有不同获胜经历的小鼠中,VMHvlEsr1 细胞的最大动作电位数 (B)、电流阈值(C)、静息膜电位 (D) 和输入电阻 (E)。
 
04
人为触发 VMHVl 细胞的可塑性级联增强了攻击性
 

VMHvl 细胞在 10 天内显示出三种类型的可塑性:谷氨酸远程输入的持续增强,局部连接的瞬时增加和细胞兴奋性的延迟增加

研究人员为了模拟行为上的赢家效应,在 Naïve 小鼠中用 PA-VMHvl LTP 方案去诱导 VMHvl 的可塑性 (图 9A)。结果发现,光遗传学诱导 PA-VMHvl 通路的增强出现了 10 天获胜诱导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对 BALB/c 和 DBA/2NCrl 入侵小鼠的攻击增强以及对 Swiss-Webster 入侵者的获胜概率增加 (图 9B-E)与之相反,通过光遗传学阻断 PA-VMHvl 突触增强会消除所有获胜引起的可塑性

图 9. 可塑性事件是因果关系的,可以诱发赢家效应[4]

(A) 测试 10 天 LTP 诱导的攻击性变化的实验时间表。(B) 10 天 LTP 诱导前后攻击 BALB/c 小鼠的潜伏期。(C-D) LTP 诱导 10 天与获胜 10 天后,对 BALB/c 入侵者 (C) 的攻击持续时间和攻击 DBA/2NCrl 入侵者 (D) 的延迟。(F) 在 LTP 诱导 10 天或获胜 10 天后,竞争测试 (E) 的结果和攻击 Swiss-Webster (F) 的潜伏期。
 
05
小结
 

叮~看到这,你是否对游戏中一赢再赢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简而言之,赢家效应就像一种“连胜 buff”:连续获胜后个体的竞争力和攻击性提升,使其更愿意挑战更强的对手。这种行为变化与 PA 和 VMHvl 区域的神经可塑性有关,重复获胜会增强这些区域的神经连接,改变细胞反应,提高攻击性并增加获胜概率。这对理解攻击行为和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产品推荐
 
Clozapine N-oxide (HY-17366)

DREADDs 激活剂,可激活 DREADD 受体 hM3Dq 和 hM4Di 

 
4-Aminopyridine (HY-B0604)

钾离子通道阻断剂 

Biocytin (HY-101884)

生物胞素,一种神经解剖学示踪剂 

 
SR-95531 (HY-103533)
GABAA 受体拮抗剂,将细胞保持在 -70 mV 和 +40 mV 用于 AMPAR 和 NMDAR 介导的电流记录
[1] Fuxjager MJ, et al. What can animal research tell us about the link between androgens and social competition in humans? Horm Behav. 2017 Jun;92:182-189. 
[2] Zhou T, et al. 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 Science. 2017 Jul 14;357(6347):162-168.
[3] Yamaguchi T, et al. Posterior amygdala regulates sexu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male mice. Nat Neurosci. 2020 Sep;23(9):1111-1124. 
[4] Yan R, et al. The multi-stage plasticity in the aggression circuit underlying the winner effect. Cell. 2024 Nov 27;187(24):6785-6803.e18.